觀察站/溫和的馬 這回選了犀利的他

2011年06月17日/聯合晚報/黃國樑/特稿

「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李商隱的詩「夢澤」裡,用此意喻一國之君的好惡,能影響一個國家的走向,馬英九可望後天宣布吳敦義為副手,這個選擇意味著什麼呢?

其實很難解讀馬英九選擇吳敦義的政治意涵,最顯著的意涵,是吳敦義的雄辯,滔滔的雄辯是反映著馬英九內心有待填滿的欠缺。一個寂寞、自覺備受委屈的君王,有待一位賢臣為他擋下飛降而下的箭雨。

這個抉擇,反映了馬英九此刻的心境,這個選擇意味這個時代,不再追慕那種空谷跫音的典範,不是只要默默做事,人民就會自覺地去感受那份戮力以赴的心情,而湧出莫名的感動,這個時代是人民永恆地感到不滿,另一個急欲奪取政權的政黨,就趁這種不滿,以一把鋒利的口舌之劍,刺向總統的心窩。

誰能替「朕」解危?誰擁有更加銳利、渾重的刀,斬斷這些刺針、劍刃、箭矢?眾裡尋他,不正是吳敦義的滔滔雄辯嗎?這是一種風格的選擇,蕭萬長的微笑,止不住那些騰騰的殺氣,這在如今的政治場域、如今的政治氛圍裡,一點也不管用。

馬英九算是察覺了政治風尚的轉變,這不是「風俗之厚薄,繫乎一二人心之所嚮」的年代,這是你再不自我辯護,你就要被掩埋、被淹沒,被強大的海嘯沖到無人察知的異域。於是,怎能不回擊?怎能再找一個沈默是金的典型?

但是,回擊也是一種兇險,在各個防衛與攻擊的過場中,仍然將會一次次負傷,只能在每一次的負傷中,快速復元,並且找到策略,否則,一次重創、一次錯誤的過招,可能就會被擊倒,譬如,吳敦義要不要帶職參選?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在野黨對這個問題,正在醞釀封喉的狠招。

這是一個喧囂的年代,不能默不作聲,馬英九正確地認知了他的政治環境,正確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更需認清的是,這也只不過是第一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