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篇/馬英九夜訪孔丘與孫武

2012年12月06日/聯合報/張作錦

──聽文武二聖就為政統御說法論道

作為一位國家元首,馬英九有很好的品質。他廉潔、正直、守法、節用權力、工作勤奮。最重要的是他的國家政策方向正確,對外和平,對內自強。在舉世經濟、金融崩壞的國際大環境裡,台灣雖不能倖免,但還算差強人意。

對這些,社會似乎「無感」,批評馬英九成了時尚,大家指點最多的是說他做事沒有魄力,不能有效推動國務。這樣的輿論,使他的民意支持度不斷滑落,最近調查只剩下13%。

馬英九好生委屈,下班回到家裡,悶悶不樂。但是還有公文要批閱呀!他坐在桌前,勉力翻開卷宗夾,但精神不免有些恍惚。朦朧間,決定要訪古聖先賢請益。

第一個要拜訪的是至聖先師孔丘老先生。孔子「有教無類」,非常願意與馬英九「教學相長」。他要馬先讀《論語‧顏淵篇》第七章: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其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孔子指出治國三要件:糧食足,武器夠,人民信任政府。若必須減去一個,那就減武器。若再要減一項,那就減糧食。沒有吃的不就餓死了嗎?但孔子認為,人總是難免一死,而百姓若不信賴政府,國家就無法生存了。

老夫子從兩方面分析馬英九決斷力不足的性格,其一對事:閣下推動某些新政或改革舊政,明明方向是正確的,但一遇批評或反對,就立即改變,或乾脆棄守。國家施政,不可能讓全民人人滿意,只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福利」。閣下這種遇難則變的態度,給很多人以可乘之機,有人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而杯葛閣下,有人為奪取政權而反對閣下,先造成閣下不孚民望的印象,鬥臭之後,再來鬥倒。政壇養成這種「習慣」,以後閣下什麼事都難做了。其次對人:今天國家亂源在立法院,執政黨在國會占多數席次,且有甚多不分區立委,包括院長在內,但政府的法案常在立法院受阻,總統而兼黨主席的人卻一籌莫展,這是實行議會政治的民主國家所少見的。

馬英九向孔子作揖致謝,遂去拜會另一古代大思想家孫武。《孫子兵法》不僅是戰爭的寶典,在為政統御上也給領導者有很多啟發。迨至現代,企業家也把它引入「商戰」了。

孫子的兵學思想可綜合為三點精髓:慎戰、善戰、速戰。也就是不可輕易開戰,若真要打要能打勝,而且要速戰速決,不可在戰場上曠日廢時。

《孫子》開宗明義就說: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既然戰爭關乎國家之生死存亡,自然要「慎戰」。

至於「善戰」,《孫子兵法》十三篇,每一篇講的都是克敵制勝之道。

但孫武特別請馬英九注意他對「速戰」的要求: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

「故兵貴勝,不貴久。」

也就是說,用兵只聽有拙速而勝者,未見有巧久而勝者。仗打得太久,而對國家有利,那是不可能的。

孫子認為,政府提出一項政策方案,要與社會溝通,爭取民意支持,還要經立法院通過,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戰爭」,所以要「慎戰」,先要衡量其可行性,要不要、能不能提出?有了萬全的準備,才是「善戰」之道。最重要的是「速戰」,像馬政府的證所稅、二代健保和美牛案等等,朝野糾纏,曠日持久,不僅折損了財政部長劉憶如和衛生署長楊志良,也大大傷害了人民對政府的觀感與信任。「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民無信不立」,豈欺人之言也?

馬英九口稱「受教了」,拜辭而去。

馬英九是位善良的人,不喜用「權謀」,甚至連「技巧」似都不屑為之,他相信自己的直道而行。文武二聖為他說法論道,究竟有無效果,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