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貪腐,負貢獻:七年噩夢在冷汗中驚醒!

2007年10月08日/聯合報/社論

真貪腐,負貢獻:七年噩夢在冷汗中驚醒!

立法院預算中心最近提出評估報告,認為政府投資對經濟成長連續七年呈現「負貢獻」。過去七年,當局花大錢不眨眼,又最會用道德口號自我美化,結果卻虛耗台灣最多資源,帶給人民最多的焦慮和痛苦。其實,以「負貢獻」一詞總結民進黨八年施政,恐怕還只是點到皮層而已。

預算中心數年前即注意到扁政府揮霍無度的問題,並就預算違法、債務暴增、執行不力等問題提出警告。但在執政黨硬拗、在野黨棄守的態勢下,問題竟是日復一日更形惡化;張俊雄內閣更變本加厲,透過「一周一利多」的輸送手法,將國家資源挪為民進黨的選舉彈藥之用。儘管輿論一再指為不當,但這個政府已到了「不畏人言」的地步,掏空行動簡直已明目張膽。

台灣經濟七年來江河日下,其實不需預算中心提醒,人民的感受早已點滴在心。但民眾必須警醒的是:台灣七年的沉淪,不應只視為一個無能政府的為所欲為,而須反省人民何以甘為政府的倒行逆施付出如此昂貴的代價;這也不應只視為人民自食惡果的「民主春夢」而已,而要知道台灣在民主進程中究竟走錯了那條岔路,以致舉國無力回頭,甚至無力阻止情況惡化。

可笑的是,回顧這場破滅的「民主春夢」,在每個轉折點竟都有個美好的篇名。從「八一○○台灣啟動」、「兩兆雙星,五年五千億擴大公共建設」、「和解共生」,到「大投資、大溫暖」和「一周一利多」,歷任閣揆皆使出渾身解數編織執政美夢,每個夢都在冷汗中驚醒,但繼任者仍繼續在前人的爛攤上築夢。七年一覺荒唐夢,充斥著吹噓、浪費、無能和貪瀆,這是台灣至今不願面對的真相。

台灣過去的發展,是靠著一連串的「四年經建計畫」奠定基礎,政策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如今,七年六任閣揆,施政理念南轅北轍,經社發展政策支離破碎,國家資源在政治指令下被導向特定局部用途,因缺乏理性評估而形成虛耗,更因假手特定親信權貴而形成層層分贓,導致貪汙、腐敗事件層出不窮。民進黨推翻了國民黨的黨國體制,自己卻建構了一套更拙劣醜陋、更不受監督的分贓體制。

政府動輒一砸十億百億公帑,對台灣經濟的貢獻卻是「負數」,原因可歸結為二:一是假建設,二是真貪腐。所謂「假建設」,本來即非為建設國家為著眼,而以背書執政黨的虛榮與騙局為目的,師心自用的政策自然淪為虛耗。多少蚊子館,多少閒置機場和港口,多少空有藍圖卻無由執行的計畫,不都是扁政府假建設、真無能的鐵證!

所謂「真貪腐」,在喧天政治口水中,國家文官體制及監督機制遭踐踏蹂躪,主政者及其親信、朋黨正好趁機上下其手,將公資源挪為政黨私用,將公帑納入私囊。從近年弊案的多樣化,上至總統府內的貪瀆,中至官員與財團的利益輸送,下至地方產官學的暗通聲氣,皆較政黨輪替前猶有過之。陳水扁沒有打倒李登輝的黑金體制,自己卻發明一套新的金權模式,直接向國庫和財團掏取,難道這就是他想像的民主進步?

進一步深思,民進黨的「負貢獻」,帶給台灣的絕不止是八年的停滯不前而已。試想,目前國家財政赤字即使根據最保守的估算亦已膨脹至將近五兆,平均每個家庭要負擔一百萬債務。民進黨不僅揮霍了台灣過去半世紀的積累,也弱化了台灣的國際競爭力;未來,人民即使加倍付出心力,都未必足以回復我們原有的地位,遑論奢求超趕其他國家?這一切,不都是以透支台灣下一代的未來為代價嗎?

說來諷刺,民進黨無情地掏空「中華民國」,來建構其口中虛託的「台灣國」;但如今台灣國仍在雲深不知處,大家所委身的「中華民國」卻已經日漸孱弱委頓了。不論這是騙術還是魔術,整個國家社會在內耗空轉中漸漸喪失競爭力,實在是萬分慘痛的代價!

讓消費券帶出一場經濟互助運動

2009年01月18日/聯合報/社論

今天不是投票日,但民眾將如投票一般備妥身分證件,進入村里指定地點。這回,大家不是去盡公民的義務,而是去行使身為國民的權利。有史以來第一遭,政府發放三千六百元消費券給每個國民,希望全民一起用消費的熱力驅走景氣酷寒。

這個紅包並不單單是一份禮物,它也蘊涵了一個責任:你要選擇你覺得最好的方式把它逐次或一次花掉。那樣,這些消費券才算達成它問世的任務。

當然,你不需要感激政府,這基本上不能算是什麼「德政」。消費券的概念有點像穿梭時空,把人們未來可能賺到的錢先拿來用;如果大家用得對、用得好,那麼我們到了未來,便可以得到比三千六百元更具價值的財富。但如果這些錢掉進了某些黑洞,那麼,未來我們可能要以加倍的代價,來補回這筆先花掉的債務。

簡單地說,消費券是我們向自己的未來預支的現金;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更不是白吃的午餐。它的成敗,其實也不取決於這個消費券政策本身是否周延,而在全體國民對這筆錢的使用能否灌注智慧和愛心,使它散發最大的光和熱。在這波仍看不到谷底的景氣中,人們每天聽到的都是裁員、失業、生活難耐的故事,光靠三千多元要克服生活的困境,顯非可能。然而,消費券的運用若能形成一場民間經濟互助運動,喚醒大家失去已久的刻苦意識和社會關懷,那麼消費券的作用即可超越單純的刺激經濟。有愛心和關注加持的消費券,或許能幫許多人化解冬日的酷冷。

消費券的效果,其實仍然受到爭議,有些經濟學家並不相信消費能夠救經濟。但透過不斷的討論,人們對消費券的正負作用都有更多了解,也知道應如何以積極態度避免其反效果。至少從目前看來,不論是企業或地方政府都提出了不錯的相對因應,協助擴大消費效果。例如:許多賣場推出花三千六、享五千的活動,已無形中放大了消費券的乘數;各地方政府推出鼓勵在地消費的摸彩,也可避免消費券的使用過度集中都會;出版界推出優惠方案,有助於把書香帶進家庭;林百里號召電子業捐消費券給弱勢團體,讓消費券也承載了愛心。

雖只是區區三千六百元,但它未必不能發展出大創意或大商機。試想,若有一個班級幾十個同學把消費券集中起來,好好規劃,便可以在網路上展開一個小小的事業。那樣,這些錢就不再只是有使用期限的消費,而可以變成生命更長的投資;當消費券政策告終,也許一個小事業就從此茁壯了。

看過電影「讓愛傳出去」的人,一定知道感染的魔力。消費券的效果要充分發揮,正需要那種一傳十、十傳百的傳遞效果,把消費的愛和熱點燃起來。有台灣網路的俠客倡議,消費券應優先用來購買國產商品,因為上中下游廠商可以雨露均霑,獲得最佳連鎖效果。的確,作為一個消費者,想要用三千六百元來救經濟似嫌癡心妄想;但如果大家在消費之際也想想別人,消費就可能多一分感染能量,冰冷的景氣也就多一分熱量。

別忘了,當今的經濟災難,是由於幾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的財務崩潰,牽動了全球金融海嘯,讓世界經濟陷入嚴冬。現在我們要做的是反向的急救,從微血管和神經末梢開始摩擦,用個人消費的力量把關懷和熱忱注入不同的產業,透過血脈迴流,讓整個台灣經濟體再度活絡起來。三千六百元用來滿足個人欲望,頂多只換得一天的愉悅;但若能變成一場社會互助運動,也許可以讓台灣變得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