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案台灣首次 全世界都在看

2006年06月14日/中華日報/社論

立法院程序委員會決議排入議程的罷免總統案,昨經臨會之院會表決交付全院委員會審查,預定廿一、廿二、廿三、廿六日進行審查,廿七日記名表決,台灣憲政史上首次罷免總統案就此啟動。罷免案的終極目標在於罷黜不適任的陳水扁,綠委如曲意迴護,阻絕罷免案交付公民複決,將和陳水扁一樣遭致國人唾棄,並難逃歷史的裁判。

「隻手遮天曾幾時,萬人有口終能說」,陳水扁就任以來,無一德以報天,無一政以惠民,然其家族和寵臣特權納賄、貪贓枉法無所不用其極,已到人神共憤的地步,容其繼續領導國家,無異是台灣之恥、人民之辱。誠如陳水扁「鑽巧門」發動防禦性公投時,所謂「台灣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如今總統罷免案已全面進入法定程序,已經無法面對國人、面對歷史的陳水扁是否能罷黜下台,何嘗不是台灣第一次全世界都在看。

觀諸罷免陳水扁之議甫起,所謂捍衛本土政權之說便生,獨派認為陳水扁就是本土政權概念上的象徵,刻意壓抑理性思維,不問陳水扁是否適任,臆想成「打倒陳水扁」就是「打倒本土政權」,泛綠陣營尤其是以府院黨為核心的扁政權,遂將罷免案推升為政黨鬥爭,同時又重炒拉法葉案、假借清算國民黨產,做為模糊罷免焦點的煙幕彈,進而催化泛綠陣營反罷免的意識和行動,完全扭曲罷免總統的憲政意義和實質上的必要性。

憲法和憲法增修條文賦予人民選舉總統及罷免總統的權力,亦即,人民有權將陳水扁送上大位,也有權將陳水扁拉下來。綠委所謂「只要民生、不要罷免」,檢視陳水扁政績一片鴉鴉烏,不啻說明「如有陳水扁、便沒有民生」;是故,若謂台灣已能體現主權在民的民主政治之真諦,就應超越藍綠分際、族群對立、政黨鬥爭,嚴肅審酌罷免權之行使,而非打著捍衛本土政權的旗號,扼殺人民冷靜思辯陳水扁是否適任總統的空間。

陳水扁所謂「一人犯法,株連九族」,試圖和「貪腐一族」切割;惟「屋漏在上,知者在下」,即使陳水扁自稱與弊案完全無涉,亦難逃避道德和政治責任的聲討。「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罷免陳水扁應做如是觀;套用綠委常說的話「好膽,嘜走」,綠委要是敢對人民、對歷史負責,就讓罷免案出得了立法院大門,交付公民投票決定。

民進黨搬演「五二○大戲」難掩荒謬性

2012年05月16日/中華日報/社論

馬總統即將在五二○連任就職第十三任總統,民進黨結合台聯黨發起對抗性的政治活動,活動有群體性的,例如兩黨立委連署提案罷免馬總統,並於五二○在台北市進行反馬遊行;亦有個別性的,以蔡英文在臉書發表三千字的《給馬總統的公開信》最為突出。

民進黨不論群體性的行動,或個別性的言詞批判,都具有強烈煽惑性,表面上雖是針對馬總統個人,但社會集體憂慮與不安已隱然浮現,這豈有利於台灣?若理性檢視民進黨的連串活動,實在嗅聞不到多少實質意義,反而充滿著荒誕意味,其中以「罷免第一任馬英九總統」最不可思議。

馬英九第二任總統尚未就職,因此要「罷免第一任馬英九總統」,惟馬總統首任任期只剩下四天,即使罷免案在立法院連署成案,也絕無可能在短短四天內走完全部程序;事實證明,罷免總統案一經提出,昨在立法院程序委員會隨即經表決暫緩列案而遭封殺。

民進黨聲稱,罷免案上不了議程是預料中事,之所以仍要提出,是「要留下歷史紀錄」。這個說法十分怪誕不經,如果這種紀錄成為一種模式,那麼一旦民進黨獲得執政權,國民黨或其他在野黨是不是也可以如法炮製,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斷,哪怕總統任期尚剩數日也要提案罷免,台灣政治焉有寧日?

馬總統第一任做得好不好,國人已在他競選連任時以選票給了肯定答覆,他若不適合續任國家元首,或另一候選人蔡英文能力比較強,選民就不會再給馬英九機會。既然選民願給馬總統續任機會,「罷免第一任」的民意基礎何在?

蔡英文給馬總統的公開信,內容空泛,充滿情緒性言詞,如「一意孤行」、「民主獨裁」、「極度傲慢,濫用權力」、「威權體制復辟」、「向中國輸誠」等,並數次提及「我必須提醒馬總統」,傲慢心態顯露無遺。她對「一國兩區」的兩岸關係,尤其表示強烈不滿,認為「從虛無一中各表」退卻到「共表一中」。

「一國兩區」論是依據兩岸關係條例的法定說法,這是經李登輝修憲後的憲法定位,陳水扁執政八年亦未改變。倒是蔡英文在扁執政時擔任陸委會主委,曾提出「一國四區」論述,將「台灣、大陸、香港、澳門」視為「一個中國下的四個獨立區域」,這個說法「滑出」憲法定位,但蔡英文對自己的「創意」從未解釋,更不曾向台灣人民道歉。

再者,蔡英文是總統選舉敗選人,對當選者提出猛烈攻訐,毋乃自曝其短,顯示缺乏民主風範。放眼民主國家選舉,無論是美國、日本、英、法、德等國家,競選國家元首失敗,在人民所選出的元首尚未就職之前,就對當選者全面性否認,各國從未發生。蔡英文不但發表攻擊性的公開信,還揚言不排除上街抗爭。

民進黨即將選舉黨主席,「挺蔡再戰二○一六」之聲不絕於耳,可能當選黨主席的蘇貞昌顯然志在二○一六,蔡英文藉批馬累積個人在綠營威望,打擊蘇貞昌的聲勢,應該才是她真正的意圖。日前她在電視上表示「讓自己持續成為選項」,顯見蔡、蘇權力鬥爭,竟也成為民進黨「五二○大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