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若失去了青年,也將失去未來! 〇太陽花學生輕易占領國會並進攻行政院,寫下民主國家的可恥紀錄
由憧憬到騙局:校園青年的綠色政治經驗
2006年09月28日/聯合報/社論在反貪倒扁的狂濤巨浪中,民進黨今度二十周年黨慶。
從人口結構來看,反貪倒扁紅衫大軍中出現了顯著比率的年輕人,大學生與高中生觸目皆是,頗受注意;種種跡象顯示,民進黨在年輕人之間的形象正在快速敗壞,而校園中的學生對民進黨亦大半持負面及疏離的評價。
許多人都在問:年輕人已經唾棄民進黨了嗎?或民進黨對年輕人已不再有吸引力了嗎?這不啻是民進黨的重大警訊。
民進黨才二十歲,卻已不再能為國家社會提出任何願景;如今民進黨唯一賴以支撐的政治論述,竟然是由辜寬敏、高俊明等人掌旗,他們那一套源自昭和年代皇民虛榮及二二八事件悲情的政治思維,主要架設在「台灣人╱中國豬」的族群仇恨上,若謂對今日以「七年級」為主的校園不再有說服力,毋寧是理所當然。畢竟,那套思維的源頭,距今至少已超過了六十年!
最近,胡德夫經常帶領凱道上的紅衫客齊唱李雙澤的「美麗島」。這首民歌,起初傳唱在三十幾年前以「四年級」為主力的校園中,象徵著當時大學校園跳脫戒嚴思維的青年思潮;後來,那次校園民歌運動與「黨外」運動合流,對於當年的民主憲改運動頗有推波助瀾之功。
當年的黨外運動,及後來的民進黨運動,曾經吸引了許多青年參與。而黨外及民進黨當年對青年的吸引力,來自於他們楬櫫了大願景與大憧憬。那一系列校園民主運動,以「四年級」及「五年級」為主力,而在一九九○年三月的野百合學運達於巔峰。民進黨在創黨十四年後即贏得了國家政權,其獲得相當數量的青年歸心,至關緊要。當時,與黨外或民進黨站在一起的青年似有一種光榮感,自認站在正義的一方。或許可以這麼說,四年級、五年級校園青年的黨外或民進黨經驗,主要是兩個字:憧憬!
但是,如今這一波校園民進黨經驗所形成的政治風潮,卻不是因「憧憬」而產生,而是因「騙局」而爆發。陳水扁夫婦及其親信的貪腐,顯示「清廉,勤政,愛鄉土」是一個政治大騙局;民進黨黨政機構完全罔顧是非的挺扁,亦顯示「堅持改革」是一個政治大騙局;而民進黨將「挺扁╱倒扁」的政治爭議,說成了「中國人糟蹋台灣人」,說成是「台灣人╱中國豬」的對立,更顯示民進黨其他一切冠冕堂皇的政治論述皆是政治大騙局。於是,「倒扁」在今日校園中成為代表正義與理智的顯學,「挺扁」則幾已成為不可告人之事。就此以觀,今日「七年級」青年的政治啟蒙,絕不是來自民進黨的「憧憬」,而竟是出於識破民進黨的「騙局」。
相隔二、三十年,四、五年級及七年級的綠色政治經驗,竟然出現如此巨大的差異,實足令人震駭。甚至可說,因「騙局」而啟蒙,可能較因「憧憬」而啟蒙,更是一種刻骨銘心的經驗。畢竟,因「憧憬」而啟蒙,只是一種「見山是山」的想當然爾;因「騙局」而啟蒙,則另有一種「見山不是山」的領悟。倘若四年級五年級那一代的青年,曾因追隨黨外及民進黨的憧憬,而感受到青春的實踐;則今日七年級的青年,卻將因識破民進黨的騙局,而鍛鍊出更圓熟的公民資格。
今日二十歲的民進黨,竟然倒退到仍用昭和年代或二二八時代的政治論述,來與當代青年對話。難怪在凱道長跪九百二十一分鐘的大學生會說:「民進黨若再不省悟,將不再有青年新血!」亦難怪民進黨青年部前主任周奕成發表「寫給挺扁青年」的公開信,痛言「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並稱「阿扁神話的幻滅,換來新世代的成長」。
相對而言,二、三十年前因「憧憬」而追隨黨外及民進黨的青年,如今可能突然發現自己其實曾為國王的新衣而喝采;反而是今日七年級的青年,卻成了識破國王新衣「騙局」的慧眼。四年級當年看到的施明德是「美麗島戰神」,七年級今日看到的施明德卻是「倒扁紅衫領袖」。歷史給每一代青年的際遇,竟是如此充滿弔詭。
民進黨是一個二十歲的邋遢「老人」,失智失能,氣息奄奄,迄今仍用六十年以上的陳腐論述與當代青年溝通;沒有憧憬,只有騙局。民進黨若失去了青年,也將失去未來!
每天沸騰的社會 何以推不動國家進步?
2015年08月05日/聯合報/社論教育部長與學生的課綱座談,以學生失望痛哭收場;議題隨即轉由立法院接手,別有盤算的政客企圖插上一腳,讓棘手的問題更顯複雜。反課綱學生的悲憤讓人動容,但歷史及教育問題要聽從少許抗爭學生的指揮,恐怕也是令人難以苟同的事。更大的問題是,每天沸沸揚揚如同沸騰的台灣,為何無法將爭議討論的熱量化為進步的動能,卻始終在原地踏步甚至向後倒退?
不可否認,課綱爭議的出現,是台灣社會認同的板塊壓力變化已到達某個能量釋放點,必然帶來震動。但是,如果我們還自認為是一個民主社會的話,教科書的課綱爭議,應該是由歷史學界、教師團體、乃至政治或社運團體提出討論,或透過法律程序提起訴訟,怎麼會讓高中生直接去衝撞教育部?這除顯示政府的行政、陳情或代議體制功能太不健全,也反映台灣民主政治只是虛有其表,有些機構不知自己的角色界線何在,許多公民未學會以正當手段表達訴求,卻只想藉特殊身分強迫別人接受其意見,媒體則熱中於煽風點火,這在在皆是民粹。
台灣社會的焦慮與躁動,其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早年內憂外患交加時代,即已如此。比較令人不安的是,近幾年社會上每天擾擾攘攘風波不斷,媒體上名嘴網軍七嘴八舌日夜批判,社會輿論如同一個熊熊燃燒的鍋爐;但是,這麼多的火力四面八方而來,卻無法累積為推動國家進步的能量,台灣反而節節倒退。這種現象,能不讓人憂心?
每天沸騰的輿論,卻無法推動社會前進,追根究柢,有幾項主要因素。第一,是議題的破碎化:類型繁多的媒體雖然反映了社會的多元意見,但許多時候炒作的只是假議題,利用片面、不準確的事實或旁生的枝節,製造社會的談資。表面上看,許多議題煞有介事,但經過釐清或驗證,卻是無事生非,但已平白浪費了公眾的時間和精力,例如三億男事件、松菸文創皆屬此類。而真正事關國家宏旨的議題,諸如經濟轉型、能源議題、修憲、財政危機等,朝野反而根本無法坐下來談。
第二,論述的淺薄化:由於網路和自媒體的發達,人們每天接觸到的公共討論數量極多,但意見也變得極扁平而淺薄;如此一來,形成人人有「言論自由」、卻事事缺乏「深刻思考」的遺憾。如果只是談論八卦,「百家爭鳴」倒也無妨;但若要談論深刻的國家大政,便陷入「雞同鴨講」的窘境。例如,談國家的未來產業競爭力,只懂ABC的人如何論道XYZ層次的事?就如沒讀過幾年歷史的學生,用荒誕的理由來反對課綱。
第三,體制的失能化:兩次政黨輪替帶給台灣民主的影響,除表面上政權和平交接,實質是導致政治愈發向總統權位的爭奪集中,也使得普通文官行政中立的保持愈發困難,乃至憲政機構的制衡設計日漸被忘卻。陳水扁時代的硬拗惡搞,讓藍綠對峙在政府及社會滋長生根;而馬英九時代的怯戰懦弱,則讓公部門的權威和正當性逐漸失去尊重。去年,太陽花學生輕易占領國會並進攻行政院,寫下民主國家的可恥紀錄;今年,區區一兩百名學生就能發動反課綱,突襲教育部,這都是公部門權威日漸剝落的寫照。再看,賴清德僅以李全教涉賄拒絕出席議會至今,因而遭到彈劾,亦是如此;作為民進黨的明日之星,賴清德將「個人」與「機構」混為一談,因李全教一人而否定整個議會,顯示他對民主體制的設計缺乏認識,因而缺乏應有的民主精神。
根據物理原理,物質燃燒產生的熱量若妥善應用,可以推動許多大型機器,用來完成人類想要的目的。然而,台灣每天幾近沸騰的民意輿情,為何不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反而阻滯了國家的正常運作呢?癥結就在,我們的社會不僅缺乏一致的認同和目標,有些人甚至視其他成員為仇敵,不斷攻擊牽制;只要對方跨出一步,另一方必定設法把他擋下來、推回去。亦即,台灣社會散發出的許多熱力與能量,最後都被用於內部的自我抵銷和摧毀;如此激烈的內耗,又如何能推得動這部國家機器?
土爐和菜刀煉不出鋼,這是當年「大躍進」顯示的簡單道理。我們很難說課綱到底有多重要,但大家都知道,台灣已原地踏步了很久,那是比課綱迫切許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