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背後的實情: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

2007年06月06日/中國時報/社論

自二○○○年民進黨執政之後,台灣經濟的表現就出現兩種不同的解讀。官方的統計數字似乎顯示,台灣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還是不差,雖然不如其他亞洲三小龍與中國、印度亮眼,但比起歐美諸國仍是差強人意。然而,民間的感覺卻與政府數據截然不同。許多大學畢業生不但起薪降低、失業憂慮增加,更覺得生活過得比以前差。官方與民間這樣明顯不對稱的感受,確實值得探究其中緣由。

要了解台灣官方統計與民間感受的差異,可以從以下四個問題著手:(一)台灣的經濟成長從何處來?(二)這些成長的果實往何處去、由哪些人獲利?(三)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有什麼後果?(四)台灣經濟前景有什麼隱憂?本報昨日所做的專題報導,對於前述四個謎團提出了系統性的解釋。在此,我們也要對台灣經濟的真實情況,做一番整理解析。

主計處數據顯示,在一九九○年代,台灣GDP的平均經濟成長率為六.五%,而其中最大宗的來源是民間消費購買的成長,但到了二○○○年以後,雖然GDP平均經濟成長率仍有三.八%,但最大宗的來源則是出口;民間消費的成長已經微不足道。既然經濟成長力道集中在出口產業,那麼能夠從經濟成長獲利的,當然就是與出口相關的行業。這是對前述問題(一)的答案。至於獲利的究竟是哪些人,就是問題(二)的內涵了。

台灣的低技術製造業與傳統產業早已外移至中國大陸與越南等地,故國內目前還有競爭力將產品出口的,只剩下若干高科技產業中的少數元件。以手提電腦為例,絕大多數的生產裝配線都已移出台灣,因此台灣業者接到一張訂單,只有IC、DRAM等組件可能由台灣製造。另外,手提電腦業者當然也能從出口訂單中抽取少數企業主利潤。因此,出口所帶動的經濟成果,自然就會流向高科技從業者與公司老闆。至於電腦組裝、或內部低技術元件的製造既然不在國內,其相關勞工當然就會感到失業與減薪的壓力。於是,低技術從業者與高技術者及大老闆之間的差距,自然就日漸擴大。由於高科技人才原本就屬高所得階級,這也是一般人民感到貧富日趨懸殊的緣由。簡言之,著重高科技元件出口的經濟成長,必然會形成技術階級勞動者差別待遇的後果,加速社會的兩極化。

台灣社會日趨兩極不只呈現於人民的個別感受,也在總體數字中表露無遺。如所周知,國內汽車銷售連續兩年不振,銷售率較前年相比下滑約三十%。但是雙B與凌志三個品牌最高等級的豪華轎車,一至四月份銷售卻能成長約二十三%,可見社會平均購買力下降,但頂尖財主的購買力卻大幅上升。這不是兩極化又是什麼?

但是少數頂尖人士所購買的名車豪宅,畢竟不足以撐起台灣的整體經濟。當民間平均消費力下滑,每年僅能以一.五%成長時,當然就不足以支撐高達七成就業人口的服務量。於是,民間的失業率必然增高、大學生起薪必然下降、人民的生活感受必然變差,更不用說社會邊緣人燒炭自殺或鋌而走險的悲劇了。 除了內部兩極化,台灣這樣偏頗的經濟發展模式究竟有什麼外部隱憂呢?學者指出,集中以高科技製造業出口的經濟成長模式,就像是將國家動力全部集中在單一引擎。一旦外在環境變動或是產業結構有所變化,則單一引擎就有熄火的危機。以即將成形的東協加三自由貿易區為例,在二○一○年之後,台灣若干高科技產品的些許成本優勢也可能受到大衝擊。屆時,一張出口訂單能夠為台灣貢獻的GDP將更為單薄,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必將再降。此外,如果若干台灣本土產業因受不了政府的鎖國政策,也紛紛到香港上市,則連企業利潤也會拱手移出。到了那個時候,再要調整政策就已經為時晚矣。

綜合而言,本報日前對台灣經濟的情勢分析,不但解釋了官方數字與民間感受的不一,也清楚的指出台灣經濟問題的癥結。我們對於僅餘一年的民進黨政府不敢有太多的期望,但是最少最少,總統府與行政院總該坦然面對真相。到了這個時候還想以主計處的數字強壓人民的感受,那就太無可救藥了。

為下一輪的盛世做好準備

2009年03月04日/中國時報/社論

從去年下半年以來,經濟衰退、台幣貶值、股價下跌、失業爆增…各式各樣的壞消息就不斷出現,各機構對二○○九年台灣經濟的預估普遍都很不好,「負成長」是一致的看法;大老闆中,郭台銘認為台灣經濟復甦至少還要一、兩年,張忠謀則說未來的變數還很多。

這一波的經濟衰退,不單單只發生在台灣,各國都受到重創;也不單單只有理財投資知識不足的市井小民受害,連股神巴菲特都跌得好慘,他旗下的波克夏投資公司去年狂賠二十多億美元,淨值縮水六十二%,巴菲特還寫信向股東低聲致歉。當然,或許很多人會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巴菲特再怎麼賠也不至於賠到連飯都沒得吃,這跟被迫放無薪假甚至失業者的危急窘境,怎麼能比?話是沒錯,不過,連巴菲特都看走眼,都難以應付,可以想見目前的經濟情勢有多麼困難且艱難了。

目前美國前後已砸下近乎天文數字的金額救市,根據Bloomberg的統計,至二月二十四日為止,美國已投入相當於三九○兆元台幣搶救美國經濟,中國大陸在去年第四季即已提出四兆人民幣的規模用以振興經濟,並決定以GDP的十七%投入做經濟建設。從美國和中國投入的金額之高,不難想像他們對經濟走勢的險峻,是抱著如何戒慎之心,也可以了解,在全球化之下,沒有人敢於忽視經濟蝴蝶效應可能帶來的重創和傷害。

出口導向的台灣一定會受到影響,畢竟台灣GDP有六四%來自於外銷的貢獻;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儲蓄率高達三成,根據主計處的資料,超額儲蓄有一兆元之多,去年各類存款增加了一.九兆元,是史上最大資金投入量;此外,台灣外債低,外匯存底為二九二七億美元,居全球第四高,剛剛出爐的《經濟學人》的評比中,在目前全球的經濟動盪中,台灣列為安全狀態,而韓國則因對外負債高於外匯存底,被列入危險名單。

看得出來,無論是民間或者是總體實力,台灣都還能稱得上是家底厚實,當然這並不表示我們可以對金融海嘯、經濟衰退的事實掉以輕心,畢竟經濟情勢的已經危急到連美國、中國大陸這等大國都得傾全力對經濟施以CPR,台灣怎麼可能不受波及;事實上,連創新高的失業率已經說明了台灣所面臨的挑戰,但是平心而論,台灣並沒有失去一切,我們並不是在一個全無盼望的光景裡了無生機,除了前述的資金實力之外,台灣不悲觀的條件還有台灣人民天生的高韌性,以及親友社群的人際網路、社會資本仍稱豐厚,這種集體的國民性格曾讓台灣在沒有資源、地窄人少的先天限制下,走出經濟奇蹟的成功之路,也曾在亞洲金融風暴中趨吉避凶;細數台灣過往,我們有過太多在惡劣環境中打拚、終於創造出台灣精神與價值的經歷;雖然我們不需要拿過往的經驗來「自我陶醉」,但我們也不必太妄自菲薄,想想過去,我們的確是度過了無數難關,那時候的台灣人民願意吃苦,懂得共體時艱,能夠樂觀奮鬥,今天的台灣人民如何不能呢?

這些年,我們很喜歡借鏡他國成功經驗,借鏡來借鏡去,卻很無奈地發現,十年來的一些典範國家卻慘遭這次經濟大崩壞痛擊,有的陷入國家破產、有的掉入幣值狂貶的國家風險,並不是說這些國家不值得敬佩或者學習,但或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這個世界的變化真的很快;然而正因為這樣,也提醒了我們,在不斷焦急地向外國取經的同時,或許我們也該安靜下來,借鏡時也對鏡,仔細且公平地檢視台灣的來時路,看看自己有些什麼優點與優勢,先別急著否定自己,往後看的目的是為了要往前走。

經濟大海嘯引發了國家實力乃至於產業競爭力的大洗牌,就國家與企業的層次而言,新的發展策略正在醞釀中,新的產業典範即將出現,就個人的層次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經濟總有復甦的一天,春天總會來臨,然而,當新世界形成時,我們的位置又會在哪裡呢?在此低迷時刻,與其怨天尤人、互相毀滅,不如積極學習,努力為下一輪的盛世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