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競爭力消長的強烈警訊

2006年05月16日/工商時報/社論

台灣經濟成長落後已有長期化趨勢,今年主要國際機構所作經濟預測,台灣在亞洲國家更敬陪末座,這種趨勢若無法有效扭轉,台灣經濟勢必逐漸被邊緣化,甚至可能掉到亞太國家的末段班。 

台灣金融體系的諸多缺失包括銀行管理的不透明、金控怪獸的逐漸壯大、股市禿鷹及內線交易等諸多弊案,以及各種政商勾結及公司治理的種種問題,讓外商對台灣企業競爭力的長期信心明顯地動搖,這也反映出台灣引以為傲的企業精神與企業活力正在快速地消褪中。 

最讓政府難堪的是,過去已是弱項的政府效能持續退步,從第十九名跌到二十四名,比進步到第十七名的大陸政府,落後七名之多。而政府效能項下的指標,包括「法規體制」、「企業法規」分別大跌十五名及十四名;「政治不穩定風險」及「社會凝聚力」甚至跌到第五十八名,排名倒數第四,充分顯示企業界,尤其是跨國企業對台灣非經濟因素干擾經濟發展及企業經營的高度疑慮。

相對來看,中國大陸競爭力的快速進步,讓國際社會刮目相看。大陸近年經濟成長率持續保持全球第一,經濟規模已晉升到世界第三位;對外貿易五年翻了兩番,已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總體經濟表現讓先進國家備感威脅。大陸企業因為市場大幅開放而必須走向國際化,競爭力持續提升,已非過去的吳下阿蒙。

大陸從中央到地方都盡全力推動基礎建設,龐大的商機更吸引全球外商的競逐。而背後推動大陸經濟發展的正是台灣政府眼中最拙劣、負面批評最多的中共政權。兩岸政府皆標榜要拚經濟,但台灣搖旗吶喊用嘴巴來拚,大陸則以實際行動用心來做,不過幾年時間,兩者高下立判,對此扁政府豈能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呢? 

在全球化的時代裡,國家競爭力不進則退,我們憂心台灣競爭力的持續下滑,更憂心政府不能認清事實、剛愎自用,堅持錯誤的政策與不對的行為。看到過去這一段時間國家政局的紛擾不安,兩岸關係持續緊繃,台美關係的嚴重倒退,以及各種不正常政商關係對企業經營及政府效能的斲傷;再想到政府還要繼續推動不受民意支持的憲改,立法院更假借修憲之名意圖為立委減半翻案,這一幕又一幕的荒謬政治戲碼,只會讓外商看衰台灣,讓國內企業遠走他鄉,這可以說是提升競爭力最負面的示範。

 

台灣競爭力狂掉十名顯露的警訊

2009年05月21日/工商時報/社論

上週經濟學家克魯曼旋風式訪台,非但演講廳上坐無虛席,內閣還特別邀請這位新科諾貝爾獎得主為台灣指點迷津,大家都想了解,全球如何走出這一波經濟衰退。其實,這個場景似曾相識,1997年4月國內也曾掀起一波競爭力熱潮,內閣當年也力邀競爭力大師波特(Michael Porter)來台解惑,但十年過去,台灣的競爭力排名卻持續下滑,這是一個嚴重的警訊。

依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公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競爭力在今年降至全球第23名,比去年狂掉10名,也比波特來之前的第18名(1996年)更低,顯示台灣這十多年來的競爭優勢每況愈下。同時,這也凸顯在過去十年全球經濟巨變的關鍵時刻,由於台灣朝野爭鬥不斷,政策朝令夕改,終致文官體制蕩然、外商投資卻步、基礎建設不足、政府債務急升、產業附加價值率急速滑落,台灣競爭力的下滑,豈是偶然?

競爭力該如何衡量?美國總統雷根所設置的競爭力委員會也是各說各話,有人認為外貿成長是重要指標,有人認為全球化策略應列為主要項目,有人認為生產力提升才是核心。正由於認知的不同,如今洛桑(IMD)的競爭力排名與世界經濟論壇(WEF)的競爭力排名並不一致,甚至有極大的差距。以2008年這兩份評比而言,被WEF評為第7名的德國、第9名的日本,在IMD的評比裡日本竟落至第22名,德國也僅16名,而被IMD評為第17名的中國,在WEF的排名仍不在30名之內。更令人費解的是,長期一直被IMD評比為全球第4名的冰島,去年在金融海嘯衝擊下竟瀕臨破產,而掀起金融海嘯的美國,居然在今年衛冕冠軍。

雖然競爭力評比的標準如此紛歧,但博採諏諮,對政府施政總有可供參考之處。依甫公布的IMD報告,台灣今年不僅總排名由第13名落至第23名,評比的四大指標排名也全數滑落,經濟表現由21名落至27名,政府效能由16名落至18名,基礎建設由17名降至23名,連過去台灣最具競爭優勢的企業經營效率,也由第10名落至第22名。台灣本次競爭力滑落之大,為歷年之最,自然值得警惕。

面對這一次排名的大幅滑落,我們認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競爭力評比雖有千百種不同的標準,但競爭力最後都會呈現在「附加價值率」的升降上。十年前波特來台演講時,台灣製造業的附加價值率還有27.7%,但是到去年已降至18.6%;同期間整體產業的附加價值率也由45.0%降至37.7%。連我們最引以為傲的電子零組件產業,其附加價值率在這十年間也由30.1%驟降至22.3%,遠低於美、日、韓。

台灣附加價值率的急速下滑,說明了何以台灣賣力的出口、賣力的生產,但工資依舊停滯、廠商獲利依舊微薄;這同時也說明了這十年來,儘管台灣許多產品產量高居全球第一,但由於技術、訂單仰人鼻息,致去年這一場金融海嘯下來,台灣出口衰退幅度竟比南韓高出一半(4月台灣出口年增率-34.3%,南韓-19.0%)。台灣經濟若仍依循目前這一套模式,繼續以租稅優惠吸引低附加價值率的產業,繼續因循目前這套無效率的官僚體制,台灣的競爭力必定還會再向下滑落。

地質學當中有兩派學說,一是「恆定理論」,一是「劇變理論」。前者認為今日地質正是在穩定的大自然體系中,隨著自然的風、雨演變而成;而後者則認為其間有發生激烈的劇變。恆定理論對地質演變的解釋帶來較大的空間,對我們認識今日的生態有莫大的貢獻,這雖是地質學說,但恰好也可以解釋台灣競爭力何以十年來持續下滑的原因。十年間台灣開過無數次經濟發展會議,頒布過數不清的藍圖、綱領、行動計畫,期望以「政策劇變」的方式扭轉競爭力,結果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無疾而終。須知今日台灣的經濟困境,雖顯於經濟競爭力的滑落,實則隱於無效率的官僚文化、因循的管考體制,這樣的文化讓台灣競爭力流失於無形而不自知,恰如「恆定理論」解釋今日地質的變化一樣。

波特來了又走了,克魯曼來了也走了,大師們只能提供方向,無法給我們完整辦法。不從培養優質的文官人才、建構高效能施政文化著手,台灣產業的附加值率實難回升,而經濟競爭力恐怕也永無追上美、歐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