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失業,政府責無旁貸的重任 〇解決失業問題不只是政府的事
挽救失業,政府責無旁貸的重任
2002年09月25日/中國時報/社論毫不意外,失業率再度攀升至歷史高點。官方已麻木到連施捨性的話都不講了,民間則只剩悲傷的低吟。我們擔憂,再這樣下去,台灣的社會安定,將次第出現浮動。而面對失業率的節節上升,政府不能只是「發失業救濟金」而已,許多該作的事,相關部門都未能劍及履及的作到,才導致失業的情況持續惡化。
八月國內失業率已達五.三五%,廣義失業率七.四%。廣義失業人數七十五萬七千人;而過去以無法因應產業轉型的中高齡失業人口為主的結構,也進一步擴散為青壯年人口、甫畢業的年輕人。國內失業的嚴重,不僅已超過鄰近國家,甚至還「超英趕美」了。但在此惡劣的情勢下,卻仍看不太到多少積極的作為,提出對症下藥的政策。諸多施政仍以拚選舉、搞政治為要務。
為何失業率會節節高升?景氣遲緩、經濟不振,當然是唯一原因。那麼,為何經濟表現如此差呢?以構成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幾個主要的要素: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包含政府消費與投資)及出口等分析,外銷訂單與出口金額主要受國際景氣與匯率因素影響,近幾個月已回復到二位數成長;民間消費方面,雖然其占GDP的比重達六成,但一來政府政策較難對民間消費的提振著力,國外以減稅希望提振消費的努力,大多以失敗收場;二來,鼓勵消費對經濟中長期影響助益不大。因此,政府不易也不能對民間消費著力。
但民間投資與政府支出部分,則是政府能著力、但表現卻最差的部分。民間投資一直是經濟成長進步的最大動力,它增加就業機會、也創造下一波經濟持續成長進步的利基;熊彼得稱投資是資本主義的動力來源,也是提升國民與社會福祉的要素;凱因斯也強調投資的乘數效果。不過,國內民間投資卻是直直落,去年衰退近三成,今年上半年衰退一成多。政府提出多項政策提振投資,但效果不佳。原因就在政府的政策只是在枝節上作文章,例如低利融資、工業區土地減價、新增投資減稅優惠等;但對大格局的經濟政策前瞻,卻乏建樹。
最明顯者就是兩岸經貿僵局的如故、三通直航的前景難盼。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包道格所言,美僑商會六百多家會員中,近二年內有一百多家流失出走到對岸,主因就在兩岸未能通航的嚴重影響。只要了解國內大型企業到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就知此話絕非虛言。企業的投資,一般都會有彼此帶動與群聚的效果,但國內目前的情況卻是「逆向的帶動與群聚效果」;有領導能力、帶動效果的大企業、外商企業不再投資,或紛紛出走,當然影響到中下游的相關產業之投資抉擇。政府雖然宣稱拚經濟、要促進兩岸經貿,但在實務上,又不時挑動兩岸敏感與緊張的神經。政府各項提振投資的措施,在此惡劣的大環境下,當然難以見效。
而在政府支出方面,經濟低迷時,原本政府可以擴大公共建設的財政政策因應,藉此亦同時改善基礎建設。政府雖先後提出「八一○○ 」、「六年計畫」等,但事實上,這些口號卻未能反映在預算編列上。以九十二年度總預算而言,教科文支出成長、社福支出增加,國防預算,也微幅增加,只有經濟發展支出減少六百多億元。執政當局縱然以在野黨杯葛反對調高舉債上限為由,但預算編列原來就是要在有限資源內作分配。結果執政者的決定仍是政治、選票優先,老人津貼、福利支出優先增加,經濟發展擺後面。其他如安定政局、減少政治鬥爭與紛擾,以建構良好的投資環境上,也是「期望得多、落實得少」,更多的是主動挑起事端。凡此種種,對經濟、對投資,都是減分而非加分。
此外,目前國內人力市場供需已存在著巨大的落差,需才孔急的企業找不到足夠的員工、但同時又有大批職場新鮮人找不到工作。此一現象表示教育資源的配置,與市場需求有嚴重落差,無法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當政府喊出朝向以人為本的知識經濟時,這種落差卻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政府當局應有所警覺,並速求改善,調整教育資源配置。
失業,對個人、對家庭,其傷害不僅於所得,還有心理創傷、自信喪失、社會關係的破裂等;對整體社會國家,則是人力資源的浪費、社會和諧的撕裂。挽救失業,是政府無可推卸的重任,更非毫無著力之處。所以,拚政治之外,想想總有些該作而未作的事吧?
不要用延畢讓人生的「長假」早到
2009年06月09日/中國時報/社論六月是畢業的季節,「畢業即失業」這句話對很多即將步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感受真是再深刻不過了;雖然這些年的經濟情勢都不太理想,不過,雪上加霜的是,全球金融海嘯的來到,使得去年以來,很多國家的企業投資都進入了「度小月」階段,投資不足,當然也會影響就業市場的榮枯;根據台大校長李嗣涔的說法,今年大學畢業生將會面臨到史上難度最高的求職考驗。
人力銀行統計,今年大學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平均起薪兩萬七千多元,是最近五年來的首度衰退,行情直接退回五年前的水準;研究所平均起薪三萬零五百多元,專科平均起薪兩萬五千多元,同樣也比五年前還低些。其實,不論薪水是多少,畢業後能盡快找到工作總能讓人安心些,因為根據調查,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平均大約要花七個月左右時間才能順利進入職場;或許就是因為就業機會變少,使得部分大學畢業生決定以「延畢」的方式暫時化解就業的苦惱,因此根據調查,今年延畢的人有增多的趨勢。一○四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日前在大學畢業典禮上一席「選擇延畢是懦夫」的話引起了很多學生的不滿,可見延畢的確是學子間一個普遍又敏感的話題。
事實上,楊基寬的原意是要鼓勵社會新鮮人應該勇於面對職場的挑戰,不要怯戰,甚至於用延畢這種方式逃避;他的話引發學子反彈,他覺得這樣也好,至少可以刺激年輕人對自己的未來有多一點的想法。還有專家提醒大學生,不要用延畢這個方法讓人生的「長假」太早來到。《長假》是一齣經典日劇,劇中遇到工作不順的主角說:「遇到失意的時候,就當作是上天賜給你的一個假期、一個長長的假期吧!」這段話對很多處於人生失意階段的人來說,非常有安慰作用。不過,如果社會新鮮人是因為不想面對找不到工作的困境,而以主動延畢給自己創造一個長假,可能就會讓人為年輕人的抗壓性與耐力感到憂心了;或許正是因為謀職的困難讓不少大學生想要躲避做「社會新鮮人」,才會讓楊基寬等人用這麼直接而強烈的用語;如此也可以看出,今年就業市場「粥少僧多」的現象確實非常嚴峻。
其實,不少專家都提醒學子,把這段因為金融風暴造成的求職困局視為成長、突破的機會,他們認為如今這個空前的挑戰也可能會激發人空前的潛能,因此學子應該接受考驗。針對這一波即將走入社會的畢業生的求職困境,教育部推出了「大專畢業生到企業職場實習方案」,協調企業界提供三萬五千個實習機會;此外,從中央到各地方政府都陸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搶救失業方案,計畫提供三十萬個以上的工作機會。儘管這些措施很難幫助每個想找工作的人都能如願,但這些努力多少也有助於緩解日益飆高的失業問題。
隨著經濟與社會環境的變遷,如今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確不如從前般機會多;實在講,以今日大學入學之容易,社會新鮮人也必須認清一個事實是,現今的大學學歷本來也就不能保證就業,更何況遇到了這樣一個近八十年來僅見的全球性經濟大風暴,找工作也就更加困難;不只台灣有失業的問題,幾乎每個國家都在打這場「搶救失業」的硬仗,失業問題已蔓延全球,各國執政者都得小心應對。
然而解決失業問題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企業的事,也是求職者自己的事。年輕學子在抱怨甚至恐慌前,不妨先認真收集資料,了解目前的社會就業趨勢,並且靜下心來認真思考,自己想要追求的是什麼樣的生涯,以及過去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可以如何運用在職場上,有哪些不足之處,需要再做進修或者學習,有哪些領域是自己感興趣的,而其證照又有助於就業,等等資訊都是即將進入就業市場的年輕學子,應該去深入了解的。
要讓年輕人不再對畢業充滿失業的恐懼,一方面政府要拿出具體有效的配套措施,以短期和長期的政策相互搭配,盡量壓低失業人口之外,年輕人本身也需要更努力、更積極一些;一年、兩年、三年,不景氣總會過去,然而,當景氣再次反轉向上時,有多少人已經準備好可以承接新的榮景了呢?在此整個世界都陷入低潮的時刻,有些人正在鍛練著自己的基本功,一旦時機變好,他們就有本事漂亮出擊。